一个结业于985、211高校的大学生,乐意去一般一本乃至二本大学读研吗?
若是数年前,这大约会成为一条颇有猎奇颜色的新闻。但放至今天,它成为许多人被迫乃至自动做出的挑选。
「双非院校硕士报考人数陡增」的新闻开端一再出现在群众视界,以至于催生出「考研倒流」这一名词——指越来越多结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学生报考双非院校(非985、211高校)的现象。
咱们猎奇的问题是,这群经过高考翻开名校大门完成学历跃升的高材生,为何会在考研过程中抛弃名校光环?当考研演变成「二次高考」,取得一份硕士学历终究意味着什么?
文|祁佳妮
修改|楚明
图|视觉我国(除特别符号外)
来甘肃一所双非大学签到的榜首天,郭萌有些释怀了这一切。
她本科结业于教育部直属的六所师范高校之一,学的是俄语专业。决议考研时,她想跨专业学法令,「想也没想」就将华东师范大学作为了自己仅有的方针院校。「就要去公认的学法最好的当地。我本科是211,假如读研的校园比本科要差,那这个研讨生读了也挺没意思的。」
这好像是绝大多数考研人的天然反响:读研当然要去比本科更好的当地。对双一流本科的学生们而言特别如此,211结业的就应该考985,985结业的就要冲清北人复,最次也得留在本校,「降级」读研未免太跌身份。
初试效果出来后,郭萌离华东师大的分数线只差几分,但那也满足筛掉一大批人。这是2021年4月,郭萌本科结业的第三年。她在前一年就随大流报名过研讨生考试,想考上海一所211院校的金融专业,看了几天书后,她发现自己对金融并不感兴趣,便弃考找了份作业。等她决议辞去职务,沉下心来仔细备考时,才认识到考研分数线在报名人数激增的几年里现已水涨船高。
她刚结业那会儿,新闻还在说考研人数打破两百万大关。她2020年备考时碰上疫情,考研人数增到了341万。而本年考研预报名完毕后,已有人猜测这个数字会变成520万。五百万人做出了共同挑选:考研。
对其时的郭萌来说,「二战」和出国都是相对困难的挑选。前者检测抗压才干与耐久恒心;后者则要攻破言语难关,以及取得巨大的经济支撑。直到两条路都被堵死,郭萌才想到了调剂。
那是「心拔凉拔凉」的感觉,翻开调剂系统,郭萌才发现有这么多姓名都没听过的大学,而给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校园逐一发送调剂请求,很大约率还被无情回绝。自负与自傲遭受两层冲击后,她在调剂系统即将关闭的那一周收到了来自甘肃的调剂告诉,然后进入复试后被顺畅选取,终究承受了这张二本院校的选取告诉书。
一个双一流本科结业的学生总能从考研调剂这件事上收成不少人生感悟。郭萌觉得这如同是社会给了自己一巴掌,由于之前都太顺风顺水了。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一路按着方针升学,很轻松就得到了一份拿得出手的榜首学历。考研滑坡让她苦楚了很长一段时刻,乃至让她产生了这样的主见:去不到那个校园,我的人生便是失利的,没有希望的。她还安慰自己,「九月份先去读几天,实在读不下去我再退学。」
这种剧烈的抵抗一向持续到开学签到那一天。她想起老家知道的一个学妹,高中时学习很好,参与过人大保送班的考试,仅仅高考失利去了双非院校。为了补偿惋惜,学妹想考研上人大,但到真实报名那天,她仍是改主见换了一所难度较低的校园,可也没考上。
不同于她的懊丧,本科的学弟学妹却不时对郭萌投来仰慕:学姐你考上研讨生真好。她感到「被宠若惊」:自己如此排挤的二本校园竟成了其别人的仰慕方针?这些来自精英大学的孩子们好像数年间都放下了心气,「哪管什么校园呢?只需有研讨生读就行」。
与郭萌这样被迫降级读研的人不同,在考研竞赛益发剧烈的环境下,也有不少更为务实的双一流高校学生自动考取双非院校研讨生。
KK结业于天津一所双一流高校的英语专业,她报考了上海一所双非大学的汉语教育专业,朋友都笑她「傻」。
这种躲避竞赛的「逆向挑选」却让KK成为周围人里「一战」上岸中的极少量,「咱们都卷好校园,所以就我上岸了,许多人都『二战』去了」。有同校的老友「三战」人大,期间得了抑郁症,本年效果怎么还未能预知,但KK现已快要研讨生结业了。
自动降级的KK很清楚自己受不了这种尽力多年却一无所得的折磨。除了精力上会高度严重,家庭也在不断施压。爸妈并不支撑她考研,父亲传统的咱们长式风格令她惧怕,「假如这一次考不上,我是不或许在家持续『二战』的。」
比起那些怀抱着巨大不甘来此读书的调剂生,KK的心态简略许多,「我便是想要一个研讨生学历,所以才会考一个不如本科的校园」。
在考研这座千军万马冲击的独木桥上,越来越多双一流高校结业生不得不承受了在双非读研的效果。如郭萌从中吸取到的经验相同,「我不能只做一个自豪的人」。
2021年12月18日,考研进入终究一周倒计时,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内备考学子进入终究的冲刺阶段。
一种「死里逃生」的幸亏感,简直是许多双非研讨生上岸之后的心情底色。
在一场四五百万人参与但只需百万人当选的考试中,不论上哪条岸,差异大约仅仅从「奢华码头」降级到「一般码头」。只需能上岸,就如同是能令人喘口气的幸事了。
「能走就走」是考研圈内送给调剂生的一句劝告。究竟假如本年不走,下一年上岸只会愈加遥遥无期。这迫使小唐急迫地想要上岸。
小唐从川大结业,考研时以0.06分的距离被本校拒之门外。她来不及悔恨太久就开端请求调剂,考研失利的失落感被巨大的无书可读的恐惧感所埋葬。参与完福建一所双非院校的调剂面试后,小唐不到一小时就被选取了,她是该专业接收的终究一名学生。这近似于攥住了登上方舟的终究一张船票,「太感动了,有人要我了」。
她还不想就此被抛向社会。看看自己本科结业时的简历——在冲浪店做义工,去音乐节当自愿者,去沙漠种树,尽是在干流点评系统中毫无竞赛力的实践阅历,而同侪们早已挤进各家大厂实习镀金,结业后做起了编剧、摄影师和公务员。直到那时,她才认识到自己一向以来没有所谓的职业规划。小唐一向很难迈出找作业的那一步,「咱们如同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作业,但我没有特别想做什么,我就想多读一点书,等我想好了这些再出来。」
她又弥补一句,「(读研)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作业。」
读研三年,意味着一个苍茫的年轻人又可以退回到校园的象牙塔里读书考虑,那里满足关闭,也满足安全。尽管作业压力不会在几年之后就此消失,但眼前能让自己暂时躲避竞赛的方法,或许也只需去读一个研讨生,哪怕它仅仅一所双非院校。
而对想要换专业的同学来说,读研适当于拿到了一张走向新领域的入场券。双非与否,在此刻更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郭萌从211大学结业后找作业并不简单。俄语的地域性太强,在南边很难找到一份与专业对口的作业。大学四年,郭萌熟读俄国文豪作品与俄国史,着实陶冶情操,但她进社会才发现自己没有一点基本常识。她想跨考学一个实用性更强、有更多作业时机的专业,这就想到了学法。
法令这样准入门槛高的职业,简直只需进行系统性学习并经过法考才干将一只脚迈进去。郭萌安慰自己,便是想要一个法令专业的学历,只需到达了这个意图,什么校园都行,更何况「校园乐意给我这个时机读研,也算是对我的一种奉送」。
读研之后,「退而求其次」的人生态度好像从承受双非院校调剂的那一刻起在她的认识里悄然滋长。
「人生不是只需一条路,除了读博,我还可以去律所,也不是只需那些红圈所。我进不了大律所,可以进精品所,进不了精品所我就去找一些好团队。不是只需成为最好的那一拨人,我才干活得高兴。」她说。
现在的研讨生考试留给双一流本科生们完成「阶级」跃升的时机现已越来越小,郭萌目击过这几年的剧烈改变。她2018年结业时,同班同学中还有不少人流向更好的学府,但现在双一流学生中成功冲刺名校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双非院校硕士报考人数陡增。深圳大学的报考人数超越人大,而长江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多所校园的研讨生报名人数增长率则超越50%。
兰州归于考研调剂B区,较为宽松的约束条件吸纳了许多双一流本科以及法学五院四系的学生们来此读研。郭萌给学院挂号学生信息时发现,除她之外,有不少人来自大连理工、西南政法与西北政法这样的名校。开学术研讨会时,郭萌在双非院校里罕见地领会到了学习的费劲感——由于同学们都来自一流大学,她反而没那么突出了。
她也不再主张本科的学弟学妹们一往无前地冲名校,「眼里不要只需北外上外和985,认清实际再做挑选」。
考研季,沈阳某高校图书馆一座难求。
做出去双非读研的实际挑选后,学生们往往要在羞耻、为难与悔恨的杂乱心情中阅历绵长的心思调适。
向旁人介绍起自己的校园都成了一件不那么光荣的事。郭萌一直不肯说出读研院校的全称,她只用「甘肃的一所政法大学」来指代校园,由于早已疲于解说这背面的心路历程。从前她也试过安然说出院校姓名,换来的依旧是别人惊讶的惊呼——你跑来那么远的当地读研有什么意思?她干脆用隐晦表达含糊掉层级清楚的校园排名。
等级与排名总与选拔性考试相伴而生,一场考试就能影响一个人尔后多年的人生境遇,人从此被打上了价码清楚的标签。985,211,双一流,一本,二本,像磁铁相同吸附着各自的方阵。许多人在高考时冲破了这层壁垒,而又在考研时跌下神坛,在一所一般大学看清了这背面的距离。
金琉结业于北师大,调剂来一所坐落秦皇岛的二本校园读研。她是体育特长生,比照两所校园距离最直观的方法是游水池。这所二本校园没有游水池,学生上游水课,需求去校外一家和校园到达协作的公共游水馆。而北师大的游水池,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的练习基地。在此之前,金琉从没想过双一流大学与一般大学在硬件设备上的悬殊会如此之大。
还有人感知到的是一种生源之间的显着断层。优米从双一流大学的英语专业结业,去黑龙江一所双非院校读研时,发现不是每一个英专生都像她相同手握专四专八口笔译的证书,班上同学的四六级效果乃至比非英专生还要低,没有与她水平适当的人。
优米温习时写的便当贴 受访者供图
小唐在川大读书时,校风自在,办理宽松。现在读研,校园死板的办理制度延伸至每一个旮旯,宿舍每晚10点半需求按时指纹打卡,学生外出过夜要向家长、导师和辅导员三方请假,回校园若超越门禁时刻,还得「求辅导员下楼开门」,无形中给人一种心思担负。小唐的研讨生日子中充满了「不成问题的问题」——「我要活得小心谨慎,忧虑哪天会不会冒犯校规,煮面锅被没收了会不会遭到处置,撤销我的奖学金评级。」
另一些苦恼则十分详细,比方宿舍「太烂了」。KK的校园在上海城区,硬件设备很是老旧,而她住在没有空调的一楼。上海的冬季阴冷刺骨,校园池塘里的水漫进宿舍阳台,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都在零下相等,她盖三床被子睡觉,「十分困难」地过完了研一。
在高等学府遍及的徐汇区读书,KK用「缝隙生计」描述自己的境况——自己地点的这所校园周围便是复旦、上海交大和华东理工这些名校。「上海不缺人才,而我仅仅个双非。」
她无法了解,身边同学为什么会把这样一所双非院校视作「崇高的殿堂」,「考上之后就像光宗耀祖了,十条朋友圈里九条半都在转发校园的信息。」
「这便是个一般校园。尽管是我自己的挑选,但我心里很苦楚。」KK说。
更令人忧心的是,「双非研讨生」的痕迹终将会掩盖本科光环。
郭萌用「学历缺乏」定位现在的自己。这有些令人模糊,大学结业后她做外贸生意、进互联网公司,都未曾吃过学历受轻视的亏。短短两三年曩昔,降级去双非读研却让她看到了与本科时天壤之别的国际。简历上的校园被分为三六九等供面试官们挑选审视,滑落至双非,意味着现在轮到她被挑选、被挑选了。
她考虑过读博,给一些心仪博导发邮件自荐,对方的回应都有些冷淡。学术效果不行是一方面原因,她觉得这其间也有校园给她拖下的后腿,「或许教师们对双非研讨生不是那么感兴趣,我知道咱们都喜爱好校园的学生,究竟学历是最快的挑选方法」。
学历背面的「阶级」差异还会直观地显现在薪酬市场上。KK地点的汉教专业,双一流结业生会比双非结业生多拿两千块补贴金。这两千块对KK来说「差许多」。她从前的校园到达这个规范,现在却够不上这个门槛。
正在失效的名校光环,有时又像是一种担负。郭萌最无法忍受的,是任课教师针对名校学生的嘲讽。她有板有眼地仿照教师们的口气,「我知道咱们不是毫不勉强来这儿的,但你们有没有想过?凡是其时尽力一点,你都不会来这读书。」
这般来自教师的质疑与讥讽很令郭萌心疼,「其别人不了解也就算了,但教师是跟咱们同一阵线的人啊!他打心底里瞧不起咱们,觉得咱们是调剂生,就用一两句话扼杀我之前一切的尽力。」
她觉得这就像社会对今世年轻人的一种「PUA」——「一切的效果都归因于你自己不行尽力。但是不尽力的人怎么会考上研讨生呢?」
研讨生考试现已是除高考之外的考生规划最大的选拔性考试。而它的选取率远低于本科,只需不到五分之一的人可以在这场考试中突出重围。
许多考研人会对此宣告感叹,「考研比高考苦楚多了。」
在湖南大学结业的小Y眼中,「高三会更高兴。」由于那时一切的东西都很清晰。即便到了高三,你也仅仅在重复中稳固学过的常识。而考研公共课里的政治、英语与数学,则需求考生在几个月时刻里从头学起。关于跨考的同学而言,专业课更是一道难关。
从南京师范大学结业的张淇将考研描述为「一场混战」。「不同专业,不同分数,考不同校园的人都混在一同考试,你不知道对手是谁,咱们都很焦虑,都很苦楚。」
张淇本年大学结业,本科40个同学里只需几个人挑选了作业,剩余的都在考研。考研好像成了个「像高考相同的既定实际」,看上去不移至理。在她看来,读研现已不单是为了镀金或进步自我。「它是一个敲门砖。没有硕士学历,许多作业你就没有时机。这是硬性条件。」
本年夏天,北京朝阳区流出的一份公务员招聘名单显现,95%的入围者均是名校结业的硕士。而应聘城管队员这一最为底层的作业岗位,终究上岸的5人中也有4人是硕士。
为了这块敲门砖,从本科起就身世双非院校的同学们有着更为火急的考研需求。用金琉的话说,考研是双非学生们的一种「刚需」,近乎「二次高考」。
早上8点,图书馆里就不剩一个空座位了,目光所及之处都是「肖秀荣」的姓名与那本考研政治黄皮书。见过二本学生温习考研的盛况后,金琉的眼睛瞪得像葡萄,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震慑感写在她脸上,「我就没见过那样学习的!」
小唐认为川大现已有许多学生考研了,直到来到福建,这所双非校园考研的人远超她的梦想。沿海地区的学生人均一辆电瓶车。小唐每次去图书馆都看见宽阔的停车场被鳞次栉比的电瓶车塞满。每层楼都是手里抱书走来走去或是搬着小板凳呢喃背书的学生。
巴望经过考研完成学历跃升的双非本科生,与巴望经过考研守住学历自豪的双一流本科生,在这同一件事上形成了苦楚的相互照射。没有人不在为自己的方针尽力奋斗,可实际的是——如大学教师黄灯在《我的二本学生》中所写,「在群众化教育的年代,越来越多年轻人取得时机承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只需少量幸运者能进入几十所光荣夺意图重点大学,更多的则是只能走进数量巨大的一般二本院校。」
考研也是如此。多所高校宣告进步推免份额,这也意味着声势赫赫的五百万考研大军中,更多人将抛弃名校梦想,走进数量更多的双非院校。
有个男同学是金琉眼中的「聪明人」。男生本科是东北石油大学,考研一自愿是河北科技师范大学,如此失常且毫不勉强的「滑落」,背面其实是再实际不过的考虑。「首要他家便是秦皇岛的,校园离家很近;其次他一自愿就填这儿,分数高,奖学金便是他的呀。」在这所校园,一自愿考生的入学奖学金会比调剂生高50%。这多出来的几千块奖学金,满足让男生抛弃优越感,提早看清实际。
标签与学历「阶级」是无处不在的。本科生与研讨生,双一流大学与双非院校,一自愿考生与调剂生,在这些二选一的挑选题里每走错一步好像都会让初进社会的年轻人支付不少价值。很少有人能跨过距离,大多数人只能看见它,然后遵守它的规矩:那就持续往上考吧。
KK地点的英专作业很难。学长学姐们大学结业后直接作业的远景吓退了她,「我上一届的学长结业后进了国企,加上双一流补助,一个月薪酬才五千多,没住宿,也不论饭。」
一个让她愈加幸亏自己读了研的事例是——本科室友提早一整年温习备考厦大失利,当湖南一所双非院校的调剂请求摆在她面前时,她没有去上学。去福州一家外贸公司上班之后,薪酬到手4500元,常常加班。现在再想考研,却没了时刻和精力温习。
「她挺懊悔的。」
说出这句话之后,KK觉得自己没什么可再诉苦,顺畅上岸的她现已占尽「廉价」,「我读个研讨生出来,就算什么也学不到,但考公或许都会比本科生多出一些基本薪酬,对吧?我便是拿一个硕士学历,想用这个学历在社会上找一份作业,给我的钱略微多一点点。」
关于和她相同的许多一般人来说,这看上去也就满足了。究竟,「谁又会懊悔有一份研讨生学历呢?」
2022年全国硕士研讨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为457万,创前史新高。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李清扬对本文亦有奉献。
本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集合全途径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50岁阿姨自驾游」的苏敏出走现已快两年了,在路上,她遇到了不少和她相似的女性,但和她不相同的是,她...